红色警戒电脑版下载 https://www.021fenglei.com/raxz/ 中国最有排面的婴儿 这位就是中国史上最有牌面的婴儿。 他出生时,国家调来军队看护他的产房,省长亲自到场坐镇。 为庆祝他平安降生,国家还专门鸣放13响礼炮,全程锣鼓喧天,场面震撼人心,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,或者家里有皇位要继承呢。 那么,这个男孩究竟是什么来头,为何能有这么大的面子? 在伴随着鸣礼炮降生后,他又经历了什么呢? 最后一代“衍圣公” 虽说这家人并没有“皇位”要继承,但从某种程度上说,他们家的确有一个世袭的封号,跟“皇位”一样必须要代代相传。 这家人姓孔,家住山东济宁曲阜,没错,他们就是孔子的后代,就连康熙帝都亲自到他们家祖坟前磕过头。那个还没出生就特别有排面的男婴,就是孔子的第77代传人,也是中国最后一代“衍圣公”孔德成。 一般来说,在封建社会一个男孩的出生,往往意味着一个家族的传承。因为孔子和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独特的地位,孔家后代中一个男孩的出生,不仅仅意味着家族传承,更代表着一种信仰,甚至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。 图:孔令贻 但是到了孔德成父亲孔令贻(yí)这一代,这个宝贵的“希望”却迟迟没有诞生。 这个孔令贻聪明机灵,是个有名的软骨头。相传在八国联军的时候,孔令贻前脚刚给西逃的慈禧上折子恭祝平安,后脚就将德国皇帝和英国国王的画像迎进孔府供奉起来,他们家的祖宗看到了估计能气活。 或许就是因为这种“遭天谴”的所作所为,孔令贻迟迟生不出下一代“衍圣公”。 孔令贻成人后娶了一妻一妾,原配妻子没有生下任何后代便去世了,他的妾室也迟迟没有怀上孩子。之后,孔令贻又娶了陶氏做续弦,好不容易生下一个男孩,没想到却早早夭折了。 没有男孩孔府就无法传承下去,不光是孔令贻着急,整个孔府也急得不得了,于是孔令贻又纳了陶氏的贴身丫环王宝翠做妾。 这个王宝翠十分争气,入门后接连给孔令贻生下两个孩子,可惜都是女儿,孔令贻倒是非常喜欢这两个女儿,但是没有儿子是不行的,他还得为孔府不断传承而努力。 终于,王宝翠在1919年再次怀孕,此时孔令贻已经临近50岁了,再生不出儿子,他也快没招了,只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王宝翠的肚子里。而雪上加霜的是,不久之后孔令贻突发重病,还没等看到孩子出生便撒手人寰。 这下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王宝翠身上,孔府能不能传承下去,就看这个遗腹子是男是女了。等到王宝翠临盆时,就连时任山东省长的屈映光都被惊动了,他甚至还亲自前往孔府坐镇。 出身既不凡 很多人都担心王宝翠会再生一个女儿,然后“狸猫换太子”,瞒天过海,于是在她临盆时,时任山东省长的屈映光亲自来到现场,还调来了一支军队守在产房外面,杜绝一切可疑的行为。 不过王宝翠也没精力去搞鬼,她被送入产房后便难产了,僵持了很久都没能生下这个孩子。孔府所有人都急得团团转,毕竟这是前一位“衍圣公”的遗腹子,一旦夭折了,孔府的传承也就彻底断了。 当时人们普遍迷信,有人说是孔府后花园地势太高,影响了小“圣人”进出。还有人出主意说“鲁班手艺巧,门框开得大”,不如就将他请来,让小“圣人”顺利地降生。于是,陶氏就在产房外的高墙上,刻下了“鲁班高八尺”一行字,现在去孔府旅游,这行字依然清晰可见。 费了不小的周折后,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的小“圣人”终于出生了。孔府立刻安排人到街上去敲锣13下,意思是生下的是个男孩,让外面等着的人彻底放下心来。 为了庆贺小“圣人”的降生,当时的北洋政府专门叫人鸣放13响礼炮,曲阜全城也跟着鞭炮齐鸣,亲朋好友们纷纷闻讯赶来庆祝,整个场面热闹非凡。 作为孩子的生母,王宝翠却没能分享太多的喜悦。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,王宝翠落下了病根,生下孩子17天后便撒手人寰,小“圣人”就被嫡母陶氏接到身边亲自抚养。 小“圣人”按照孔家的族谱辈分,被取名为“孔德成”。北洋政府对他非常重视,等到孔德成出生满100天后,时任总统的徐世昌便迫不及待地将第32代“衍圣公”的封号颁授给了他,按月给他开2000银元的工资,比当时老蒋的月薪都高。 北洋政府倒不见得有多么尊重孔家的血脉,他们在意的是如何通过尊崇孔家人和儒家思想,来维护自己的统治。 不管如何,孔府的传承人有了,封号也继承下来,社会各界人士都松了口气,但属于孔德成的不平凡人生却才刚刚起步。 不能回的故乡 作为中国最有排面的男婴,孔德成的整个童年也生活在人们的簇拥之中。 孔府简直是一座“以礼吃人”的阎王殿,还在襁褓中的孔德成,就经常受到人们的大礼参拜。刚刚学会走路,就被人搀扶着去孔子的坟前上香磕头。 在家有成群的仆人侍女伺候,出门有仪卫队前呼后拥,孔德成虽然不是皇子,却也跟继承了“皇位”差不多了。 从5岁时起,孔德成便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繁杂的知识,他要读儒家的各种经典著作,也要学所有的封建礼节,因为他是孔子的子孙,社会各界人士都指望着他每年主持孔庙祭祀的重要任务。 对于一个尚且年幼的孩子来说,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。虽然生母早早去世,但至少孔德成身边还有个嫡母能够依靠。只不过在他10岁那年,嫡母陶氏也离开了人世,孔德成这才彻底变成了一个孤儿,只能与教导他的老师相伴。 在老师的教导下,孔德成读了不少书,“人从书里乖”,孔德成渐渐长成了一个秀气文雅的青年人。那个时代各种新思潮在社会中涌动,就算是向来读“圣贤书”的孔德成也接触到了新潮思想。 他一方面受出身和教育的影响,会下意识维护旧的礼教制度,另一方面又受到新思潮的影响,认识到了“衍圣公”背后隐藏的腐朽和落后。虽然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,孔德成却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大事。 他在长辈们的安排下,与一位门当户对但毫无感情基础的女性成婚,即便婚后生活还算幸福,孔德成心中依然隐藏着想要抗争的心思。 1935年,15岁的孔德成主动向政府提出请求,希望撤掉他第32代“衍圣公”的封号。政府通过了他的提议,于是孔德成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“衍圣公”。 之后,孔德成一直力挺老蒋,还跟着一起去了台湾,继续主持着孔庙祭祀活动,担任了包括台湾大学、辅仁大学等高校的教授,同时还是考试院的院长,一生都在为传播传统儒家思想而奔走。 不过,在台湾“尊孔”与“反孔”的争论从未停过,孔德成的心境也不断随之起伏。他逐渐远离政坛,说话慎之又慎,性格也变得非常内向,这或许就是他一生坎坷的经历造成的。 2008年,孔德成因病在台北医院去世。死后,他的遗体就被葬在了台湾三峡公墓,作为历史上第二位没有葬入孔林的“衍圣公”,孔德成至死都没能回到家乡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• 新闻资讯
• 活动频道
更多